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粉盒

跟粉盒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粉盒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粉盒」是古代婦女結婚時必備的嫁妝之一,盒中裝有梳畫裝扮用的胭脂水粉、香粉,而胭脂水粉在客語中音近似「緣分」,才會有類似「人未到,緣先到,緣份分乎透,入門疼透透」等吉祥話,透過粉盒蘊含的意義,代表一段好姻緣的開始。

傳統的儀式中胭脂粉(客語音同緣粉)會撒到男方的家人親戚身上,媒人會唸著「緣粉分手心,入門疼入心」,「緣粉撒進廳,金銀滿大廳」,除了男方家人親戚要分沾外,從大門口、客廳、廚房、祖堂以及新娘房都會撒上胭脂粉。有時候媒人會取些胭脂粉用紅紙包著,擺放門楣上,意思是參加的人進出時,都有好人緣;而在廚房則一樣用紅紙包著並取紅紗線掛放水龍頭,較早期還有撒在井的四處或水甕水缸,這都是稱「有緣」、「有錢水」,另外也會放在神明的神案或供桌上,感謝天賜良緣。

傳統的粉盒多半為金屬錫製成,本件粉盒亦同,其主體結構分為3層,為六角形柱狀,有些精緻的粉盒,上面還會雕刻一些精美的紋飾。有時候粉盒亦可用來放飾品或印章等小物件,在清末到日本時代,甚至在民國初期都還會見到這些器具的使用,也可以說錫器在臺灣工藝歷史上,不論是作為宗教禮器或日常用品,都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撰寫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貢獻者
提供者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0/05/16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尺寸
高14公分、寬9公分
存放位置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
材質
錫金屬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