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凳」不單獨僅指一張椅子或家具,而是「伏頭凳」與「生產凳」兩者搭配為一組,是往昔輔助生產的工具,也是古代客家婦女常備的嫁妝之一,據說這兩者搭配也意味著古時候夫唱婦隨的意涵在。
同樣典藏於屏東縣客家文物館的這組「生產凳」為內埔鄉竹圍村江昶榮進士家族所捐贈之文物之一。較低矮的小凳子是長方形的椅面,四個腳成梯形狀,較高的是伏頭凳,椅面為正方形,椅腳為四個筆直的腳,伏頭凳大都放置房間內,作為婦女梳妝或女紅等家事時使用,矮凳仔平時放在房間作為踏上床或下床時輔助墊腳用。
生產凳正式的用法,是當婦女要生產時,便將矮凳子側翻,使產婦蹲坐在這個側翻的矮凳子上,並在凳子下面鋪一層厚的布或是草木灰,此時較高的伏頭凳顧名思義,就是給產婦的頭趴伏在其上,兩手緊抱伏頭凳的凳腳,可以施力來支撐,產婆等協助生產的人就坐在產婦旁,當小孩生出時,就從矮凳子下面將新生兒接起來。這樣生產姿勢最接近自然的姿勢,不免令人驚奇以前客家先民的智慧,因此「生產凳」也是六堆客家常民生活文化的代表家具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