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文章軌範新釋》上卷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共7張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有關的相片,第6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文章軌範新釋》上卷

  本書為《文章軌範新釋》上卷,是韓石泉醫師的藏書,書封為藍色。作者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授高成田忠風,由弘道館於1929年出版,屬於《大禮紀念昭和漢文叢書》。本書分為〈解題〉、〈《文章軌範》序〉二部分,全文共7卷,依照南宋謝枋得對文章體裁的分類,前2卷為〈放膽文〉,後1卷為〈小心文〉。卷一、卷二為〈放膽文〉。卷一〈侯字集〉講解韓文公之文章共14篇。卷二〈王字集〉內容為韓文公與柳柳州的文章共8篇,分別是〈爭臣論〉、〈諱辯〉、〈桐葉封弟辨〉、〈與韓愈論史書〉、〈晉文公問守原議〉、〈朋黨論〉、〈縱囚論〉、〈春秋論〉。卷三〈將字集〉為〈小心文〉,內容講解蘇老泉與蘇東坡的文章共8篇。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提倡西化、尊洋貶儒,因此漢學界興起以儒學為主的復振運動,1880年成立「斯文學會」提倡漢學教育、證明漢文在日本社會中存在的意義。由東京大學部分漢學者主導之儒教研究團體諸如:「孔子祭典會」、「孔教教會」、「亞東學術研究會」於1919年被合併成「斯文會」,是為斯文學會的延續。斯文會除漢學提倡,也有濃厚的保皇衛國的立場。其中,本書的作者高成田忠風便是斯文會的特別會員,在該學會也具有重要地位。在臺灣,1895年之前由清朝統治,本身就受繼於中國傳統文化。改朝換代後,漢文教育雖被限制,但仍是有限度地保留。教育方面,不論日臺中小學教育中漢文學習仍是主要課程。統治方面,1920年代臺灣總督府的同化政策,強調儒學中忠君愛國的精神,同時宣揚同文同種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以林獻堂、蔡培火等為中心的文化啟蒙運動者、留日學生以及傳統文人,創辦《臺灣民報》與臺灣設置議會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結合,一方面藉此漢文復興運動確保啟蒙思想上的漢民族主體意識,一方面在臺灣推動文化與科學啟蒙的運動。而韓石泉醫師的父親是清代傳統文人,曾開私塾授課,韓石泉7歲時(1903年)於重慶寺接受私塾教育。1906年就讀臺南第一公學校時,學校有教授漢文科目,每日放學也會至父親的私塾讀書。漢學的學習對韓石泉並不陌生。1922年韓石泉積極投入文化啟蒙運動,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相關活動。當時臺灣文化協會以《臺灣民報》為宣傳工具,在各地成立讀報社,讓當地的知識分子透過讀報社舉辦演講、戲劇等文化活動,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政治、文化等思想。而韓石泉醫師不但多次在讀報社演講中擔任主講,1925年更曾宿於讀報社樓上。本套書應是受當時的文化思潮影響所購買。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D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D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D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資料來源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 "關鍵詞" 研究: 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31。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意涵──論日治時期和文人對其文化資本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009),頁275-306。 蘇世昌,《1920-1937臺灣新知是分子思想風貌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頁53-106。 韓石泉著,韓良俊編註,《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臺北:望春風文化,2009),頁114-115。
撰寫者
楊雅蓉
創作者
弘道館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29/10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