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茯苓

茯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茯苓,俗呼山尾薯。「爾雅翼」:茯苓,千歲松脂也。蔓生,長葉圓根,大如雞子,連綴而生,有赤、白二種。沙連內山有斷其根而種者,不數年而大。


本條史料主要引述《爾雅翼》對茯苓的敘述。


《彰化縣志》雖署名作者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續修臺灣府志》(又稱《余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折衷二者之長然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茯苓,中藥名,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於松科植物樹根上。主產於雲南、湖北、四川等地,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經,茯苓曾被譽為「四時神藥」,因為功效廣泛、一年四季都可使用,在許多常見藥膳像是四神湯,都有他的蹤影,可以除水利濕、寧心安神、健胃益脾,處理身體濕氣、增強腸胃功能、穩定精神;跟茯苓很容易搞混的為土茯苓,其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還可用於治療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等症。需要跟本條的茯苓區分清楚。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彰化縣志卷十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周璽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道光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