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本草」作枲耳,性濕,善發汗,散風濕,上通於腦,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風、目暗等症,作湯浴,可以治身癢。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蒼耳的效用。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蒼耳,最早記載於《詩經》中的「卷耳」和《爾雅》中的「苓耳」,而在《莊子》〈野人獻芹〉中亦有出現過。在醫學相關文獻上,蒼耳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名為「枲耳實」,當中被列為中品。在唐孫思邈《千金食治》中始作「蒼耳子」。蒼耳為有毒植物,經過炮製後可減弱毒性,作為藥用,具有通鼻竅、散風濕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濕疹搔癢、風寒頭痛。蒼耳的果實稱蒼耳子,在中醫中可入藥,其地上部分(蒼耳草)亦可入藥,與蒼耳子不同之處在於性微寒,可清熱。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