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蕉(即芭蕉中之一種。中心出花,層層吐瓣,紅紫可愛。一莖五六層,每層數十枚;先後相次,排比而生。始綠熟黃,剖而食之,味極甘美。俗名牙蕉,亦名荊蕉。異物志載:「羊角蕉,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者,此也。邑俗,舍後每廣植之,四時皆生,藉以穫利。性寒,婦人產後,每以蕉果少許置兒口中,謂能清熱)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甘蕉的植物型態與食藥文化。
本條史料輯錄自《重修臺灣縣志》,《重修臺灣縣志》是清。1749年(清乾隆14年)上任之臺灣縣知縣魯鼎梅認為康熙年間所修之《臺灣縣志》已過於老舊,需要重修,遂於1751年(清乾隆16年)倡議重修而成之方志。內容包括有行政區劃、財政賦役等,也記載了清朝駐臺灣官員的事蹟。
香蕉在臺灣又稱甘蕉、芎蕉、芽蕉、弓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香蕉究竟是何時傳入臺灣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可能是在200多年前來自福建,到了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臺灣中南部地區廣泛種植香蕉,尤其在高雄旗山最多。香蕉在60年代成為當時臺灣的主要經濟命脈之一,臺灣在當時因此曾被稱為「香蕉王國」。後來因為不敵菲律賓與中美洲各國的競爭,目前香蕉主要提供國內食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