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蘆菔 (蘿蔔)

蘆菔:一作萊菔,一作蘿蔔,一名紫花菘,一名溫菘。本草綱目云:「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堅而辣。根葉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王楨農書曰:「蘿蔔一種四名,春曰破地錐,夏曰夏生,秋曰蘿蔔;冬曰土酥」。恆邑冬生者多;其性閉氣,與內地異,病者忌食。


本條史料講述蘆菔(蘿蔔)之植物型態及食藥文化。


本條史料出自於《恆春縣志》。《恆春縣志》是恆春縣的方志,主修者是時任恆春縣知縣陳文緯,總纂為屠繼善,書成於1894年(清光緒20年)。然而書成之時正好遇到甲午戰爭並將臺灣割讓日本,書稿便被陳文緯帶回中國,因此在當時並未刊行,且不知書稿流向。1948年冬天,臺灣大學教授方豪意外於中研院史語所搬遷來臺的文物資料中發現了《恆春縣志》的書稿,之後交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將書稿校對後出版。


蘆菔,一名蘿蔔,在臺灣常被稱為菜頭。以鮮根、葉、成熟種子入藥。中藥名: 鮮根: 萊菔。葉: 萊菔葉。種子: 萊菔子。蘿蔔有「平民人參」之美譽,民間俗諺則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冬天吃過多熱的食物,容易造成體質燥熱,白蘿蔔葉也能生津去火,促進腸胃蠕動。蘿蔔可生食也可熟食,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磨成泥搭配烤魚或生菜沙拉、蔬果棒一起吃,也很適合作為肉類料理的佐料,有去油解膩之效。害怕獨特辛味的話,則可利用醋、味噌、納豆、醃漬物等發酵食品,不但能中和白蘿蔔的辛辣口感,還能增強酵素的功效。熟食可放入排骨一起煮湯,是臺灣很常見的一道美味料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恒春縣志卷九頁142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屠繼善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