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小炒

客家小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早年客家先民渡海來台拓墾,漸成各個聚落庄頭,當時普遍生活困苦,從事農作需要大量勞動力,因此在飲食方面逐漸演變成著重「鹹、香、油(亦有說肥)」三味的著名客家料理特色,只要夠鹹、夠香、夠油就能引發食慾,並有充足的熱量補充體能,且夠鹹的食物不易變壞,以利多餐食用,「客家小炒」就是結合了客家三味,並體現客家勤儉特性的客家著名菜色之一,無分南北客庄,甚至不是客家人也多有聽聞,甚至吃過這道菜。

鹹香油的風味不難理解,為何客家小炒蘊含「勤儉」這一性格呢?據說客家小炒是因為受祭拜祖先的供品啟發而來,例如在客家人掛紙(掃墓)時的祭品,都有五花肉、雞、魚等三牲(有時會以乾料魷魚替代魚),還有豆干、芹菜、蒜苗等,當祭祀結束後這些供品成為家中的桌上佳餚,有時難免有剩餘的料理,於是勤儉聰慧的客家婦女便將吃剩的豬肉切細與加魷魚、豆干混搭爆香,加上芹菜、蒜苗變成一道耐放夠味的料理,也正因這樣的特性,所以客家小炒有時也會因各家而產生不同的料理內容,有些多了花生,有些少了五花肉改成瘦肉,各有婆婆媽媽的巧思及創意,最終也成為了客家「四炆四炒」中的經典菜餚。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客家小炒 / 撰寫者: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1323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資料來源
社團法人深耕永續發展協會;鍾兆貞/日昭和18年(1943)
撰寫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創作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6/09/22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材質
數位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