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米食文化的民族,許多傳統飲食都離不開米,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就是「面帕粄」了。「面帕粄」又稱「粄條」,由於蒸好的粄在未切之前,攤折在桌上,好像一條用來梳洗的毛巾故而得名,前者是南部六堆客家人稱呼,後者較屬於南部以外的客家人所用,是客家人常吃的米食之一。
製作面帕粄最重要的是米漿作法,主要是以存放兩年以上的在來老米,浸泡後磨成米漿,師傅憑經驗邊磨米邊加水,會依照天氣或是米漿的狀況來調整水的多寡,之後會放在滾水的大鍋中蒸熟,放涼後切成條狀,配上高湯與豆芽、韭菜、肉燥與肉片,這就是傳統的吃法,也是農業社會農忙時期常吃的點心。各地的面帕粄依照當地習慣的不同,製作上也略有不同,六堆中左堆新埤佳冬等地區是純米漿製成的面帕粄,不添加地瓜粉,所以口感最軟,吃的到米香;而內埔、美濃等地則會略加一些,因此口感上較為Q彈,各有各的愛好者。除了傳統吃法,內埔老街的「阿招姊手工面帕粄」則開發了新的創意,第三代師傅王惠美自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傳承做面帕粄的手藝,協助母親做面帕粄,除了堅持手作傳統面帕粄,也創作出即做即食的鹹、甜的「面帕粄手捲」,並開放預約DIY體驗,讓這門在客家夥房內誕生的傳統技藝與好滋味能夠延續。
「面帕粄」跟「米篩目」這兩項皆以米為主體,卻又形狀各異的美食,從古早時期演變到現在,已經發展出許許多多的吃法,無論是甜的、鹹的,軟嫩的或是Q彈的,最重要的是家鄉的味道,情感的記憶,也是許多六堆的遊子返鄉之後最迫切想一嘗的美食,而老長輩也藉此懷念在那農忙後眾人一同享用點心的回憶。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