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孔廟的創建,肇始於清光緒元年(1875)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當府城於光緒五年(1879)動工後,隨即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這即是臺北府的孔廟,於光緒十年才完成,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是臺北讀書人的盛事,到光緒十七年邵友濂任巡撫後,更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和敦聘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但甲午戰爭後割臺,讓孔廟被損毀而逐漸荒廢,甚至於1907年時拆除孔廟改建日語學校,僅校內建一小閣奉祀至聖先師和諸賢之牌位,每年的孔誕開閣致祭。民國14年二月,臺北士紳黃贊鈞等人成立臺北聖廟建設籌備處,開始復建孔廟,於民國16年興工,19年才完成大成殿、儀門、崇聖祠三大殿與東西兩廡,並開始中斷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此階段的建築由禮建寺廟建築名家王益順修建,所以臺北孔廟是典型的閩南式建築。民國24年開始進行勸募,復建櫺星門、禮門、義路、黌門、泮宮、泮池及萬仞宮牆,至民國28年完成,規模宏整。孔廟因設儒學,乃有學宮或黌宮之稱,其圍牆則稱為「宮牆」。以「萬仞宮牆」稱孔子廟圍牆,表示學子瞻仰聖學的象徵性建築。論語中稱「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