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

跟《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的演唱詮釋

《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系列記述桃園傳統表演藝術紮根傳承,2007年出版《打八音・唱北管》、《客家劇藝留真》及《山歌好韻滋味長》等共三冊。本書記錄資深客家民謠表演者賴碧霞生命史、藝術與教育推廣成就,並出版專輯及記錄片,收錄之曲目精選、重製自其六首代表作。本書包括梳理生平與山歌發展的〈Ⅰ.賴碧霞與她的客家民歌天地〉、收錄老照片的〈Ⅱ.家居生活與演藝生涯影像集錦〉。


本資料取自〈創作時期〉中「對山歌的美感意識與創作實踐」,節錄對「客家山歌的文化風格與藝術特徵」之主題討論。本節梳理中國民歌研究學者楊民康於《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將漢族各類型民歌種類定義為「文化演生層次類型」,分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型,體現該社會類型最基本的藝術與文化特質。作者認為這樣的文化演生層次也適用於台灣,依此對應台灣山歌中的腔調、曲調、吸收文化元素的改編特質。


探究山歌的傳統音樂型態,主要針對形態學討論,作者歸納以原始性、民俗性、地方性為主要特徵,亦滲透較多的創造性。演唱者透過自身的情緒表達與詮釋,影響聽者的具體感受。依賴碧霞演唱經驗,演唱《老山歌》、《山歌子》、《平板》需加入「隨詞變音」的技巧,使聽眾能掌握歌詞表達之意義。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游雅筑
創作者
陳怡君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5
ISBN
987-986-00-09555-5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