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紫南宮興建由來

紫南宮興建由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竹山社寮紫南宮俗稱「土地公廟」並有「大公廟」之稱。據《南投文獻叢輯》記載,紫南宮建於乾隆10年(1745),廟址為在現今竹山鎮社寮里大公街四十號,位於濁水溪南畔,當時在此設置擺渡口以方便居民出入(今名竹大橋與紫南宮間),此是通往南投、鹿港經廈門、福建的喉口,亦是光緒年間欽差大臣吳光亮渡船立碑所在,位社寮庄北端。

相傳明鄭時林圯帶兵入竹山後,曾驅逐原住民於山後,後由杜、賴兩部將奠定墾荒基礎,漢人入山伐木難免遭遇原住民威脅。清乾隆10年(1745)由該地總理杜夫提議由社寮、後埔仔庄民募款200元創建此廟,祈求聚落平安、五榖豐收。紫南宮內供奉福德正神,配祀福德夫人,內有超過百年的清道光27年(1947)石製香爐及石頭公,早年於農曆2月2日、8月15日(福德正神聖誕)、正月15日與10月15日(三官大帝聖誕)舉行四祭,如今僅舉行正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五日之祭典。

紫南宮建成後,民眾入山或外出旅行必來廟中禱告,隨身攜帶其香火或護身符,以求神明保佑躲避原住民侵襲,頗為靈驗。初建之初,廟境35坪、廟基11坪,係土木造平屋。後於清咸豐5年(1885)由庄民陳東水首倡向庄民募款改建;日治明治40年(1907)由陳克己提倡募款,再度重修為磚木為主的廟宇。後至1980年,地方人士因見廟宇木料腐蝕不堪,香客日增恐發生危險,故以鋼筋水泥重新改建,並增建文化大樓,此時廟地也增至2200坪左右。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紫南宮興建由來 / 撰寫者:張凱惠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99367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南投縣竹山鎮大公街40號
參考資料
林文龍,《社寮三百年開發史》,南投:社寮文教基金會,1998年。 「竹山地區史蹟簡介」,雲林國小,網址:http://ms1.ylps.ntct.edu.tw/wordblog/localvocal/?wpfb_dl=4(瀏覽日期:2020年9月20日) 楊裕富,《竹山社寮地區傳統建築文化空間規劃設計報告書》,網址: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rp/cf2.html(瀏覽日期:2020年9月20日) 「紫南宮的源起」,走進南投,網址:http://travel.nantou.gov.tw/detail.aspx?type=legend&id=252(瀏覽日期:2020年9月20日) 「創造土地公傳奇的紫南宮」,民報,網址:https://www.peoplenews.tw/news/c23b9f79-fc92-4447-893f-0669e371add6(瀏覽日期:2020年9月20日)
撰寫者
張凱惠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