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36年「大稻埕禮拜堂」與「李春生先生住宅」

1936年「大稻埕禮拜堂」與「李春生先生住宅」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1936年「大稻埕禮拜堂」與「李春生先生住宅」

1936年「大稻埕禮拜堂」與「李春生先生住宅」。照片中可以看出,「李春生先生住宅」為三樓建築,是一棟優雅的洋樓;與改建後之大樓,神韻頗為相似,「大稻埕禮拜堂」外觀與今日教堂差異不大。
 「奮興佈道家」宋尚節博士(1901-1944,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博士),西元19364月隨「伯特利布道團」來臺傳道,在「大稻埕禮拜堂」前留影,同時留下照片右側「李春生先生住宅」當年之樣貌。宋尚節博士是當時中華民國名聲響亮的佈道家,被稱為「中國的施洗約翰」。1936年前後,中日爆發華北事件、綏遠事件等軍事衝突,宋博士仍能夠到臺灣佈道與訪問,可見其對宗教之熱誠以及日本政府對長老教會之寬容。由照片中可以看出,「李春生先生住宅」為三樓建築,因位處街角,二樓建有圓形陽台,山頭亦呈圓形,是一棟優雅的洋樓;與改建後之大樓,神韻頗為相似。「大稻埕禮拜堂」外觀與今日教堂差異不大,但前方有一庭園,庭園前有一道矮牆,矮牆與「李春生先生住宅」對齊。目前「大稻埕禮拜堂」正面已無庭院,且與「李春生先生住宅」對齊,係因為興建禮拜堂後方大樓時,向前移挪3公尺所致。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阮素芬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