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

跟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冬山風箏館館藏風箏

風箏出現歷史悠長、種類繁多,因而衍生出許多分類方式,舉凡藝術造型、骨架結構、表現題材、尺寸規格、傳統與創新、材質以及用途等皆可進行分類,而冬山風箏館選擇將傳統風箏依骨架結構分為13類:
 1.硬面(硬拍子)風箏,以骨架紮糊外框,構成剛硬的受風面,外加尾巴以利洩風。

2.硬翅風箏,將上下骨架對紮成漏斗形翅膀,利用漏斗洩風。

3.平頭長尾風箏,硬面架構與長尾接緣不加骨架,以飄帶長尾連接成風箏本體,利用長尾飄帶洩風。

4.軟面(軟拍子)風箏,風箏翼面除中心交叉骨架外,周邊部分不紮骨架,利用軟邊以利洩風。

5.軟翅風箏,風箏面自中心骨架糊成活擺,受風時擺動以利洩風。

6.擔子風箏,於硬面風箏中穿紮一水平橫桿,以兩端繫上飄動的物件來代替尾巴洩風。

7.瓦型風箏,風箏骨架對稱紮出內凹圓弧面,利用風力之收放洩風。

8.立體風箏,以立體結構圍閉中空形成風筒,利用穿空的氣流進行洩風。

9.旋轉風箏,結合陰瓦設計骨架組成S型架構,利用氣流旋轉洩氣。

10.氣囊風箏,以多點提線,利用自然進氣膨脹形成風袋,以風袋昇放風箏,因此可以不紮骨架。

11.多節串聯風箏,將各式風箏利用單線或多線串接而成,拆開的單一個體未必能獨立飛行。

12.挑子風箏,以扁擔為原型,將擔子中央綁繩、兩端再各自繫上一只風箏,便能以一條繩昇放兩只風箏。

13.特技風箏,以多線操控風箏面受風角度及大小,呈現風箏多樣飛行變化。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管理者
冬山風箏館
撰寫者
楊詩羽
創作者
楊洪偉、馮燦煌、李後瑞、林錦崑、三馬風箏廠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09/29 ~ 2020/09/29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材質
其他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