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東太麻里福興宮

臺東太麻里福興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東太麻里福興宮

臺東縣太麻里鄉原稱「大貓貍」在排灣族語中意指「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日治早期漢人至此開墾,稱此地為「大巴里」,廟前石柱對聯中的的「大巴里」即源於此。

據排灣族頭目羅義雄(1913-2004)口述,擔任女巫師的族人曾在南太麻里溪找到一塊夢中出現過的大石頭,撿回供奉為「石頭公」,巫師在石頭公前替人消災解厄、醫病占卜。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不准臺灣人拜土地公,村民遂將石頭公藏匿樹叢下偷偷膜拜。之後從新竹、苗栗、高雄、屏東等地陸續有客家人遷入,帶來了客家的伯公信仰,亦即土地公信仰,石頭公的形象逐漸轉換。1945年(民國34年),黃萬舞與一干信徒籌募基金,雕塑土地公金身,並於原址建廟,1959年(民國48年)因八七水災的影響,又遷來一批嘉南地區移民,太麻里逐漸繁榮起來,然而1965年(民國54年)的黛納颱風及1973年(民國62年)的娜拉颱風重創太麻里,許多受災戶紛紛遷回西部,福興宮土地公見證太麻里半個多世紀的興衰,也承載太麻里的榮耀與滄桑。

1996年(民國95年),因廟宇年久失修,信眾感念土地公恩澤,已及祖先篳路藍縷開墾的精神,遂集資另覓新地建廟,即今日福興宮現址,原先的石頭公則安置在神案內,繼續庇佑一方眾生。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東太麻里福興宮 / 撰寫者:黃芝維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9492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所在地-地址
臺東縣太麻里鄉泰和村南里街32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6126404
所在地-經度
121.0058779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福興宮〈太麻里福興宮百年歷史淵源〉碑文
資料來源
鄧文龍(等),2019《曙光灑落-太麻里》臺東縣政府,ISBN 978-986-5419-11-0 頁61-64
撰寫者
黃芝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