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養品尚未蓬勃的時代,挽面是受女性喜愛的保養秘方。「挽面」客家話稱為「挷面」,挽面時,在棉線拉扯過程中,四目相向,四角相撞,呈現的畫面是一個咬牙根,一個面肉痛,煞是有趣。在內埔老街開設美容美髮店的李富梅師傅便是這項傳統技藝的保存者,而且也在他的店內提供這項古早味的服務。
挽面是透過棉線來去除臉上的汗毛,以前的俗諺「廿四送神,廿五挽面」就是指逢年過節婦女都要挽面整理儀容,甚至民間習俗說未婚嫁的女子不能挽面,要出嫁後由家中女性的「好命人」長輩(指福壽雙全)進行「開臉」才能開始挽面,因此新人結婚前一天,男方會送婚書給女方,註名開面、開剪的時辰,透過挽面來改頭換面,這時挽面使用的是紅色的棉線。李富梅師傅的手藝來自於母親李徐秀霞的傳授,挽面的工具有白色細棉線和鉛粉,先將鉛粉塗在臉上,藉鉛粉吸收臉部油脂,使棉線更容易抓牢汗毛,由額頭順著眉型挽臉頰的毛,繩子要打好,不要捲,否則會夾到肉,在店裡面還有一項特別的挽面工具:「頸架」,是讓客人可以靠著,比較不容易脖子痠痛。
隨著時代潮流現在會幫客人修改額頭的細毛,順著臉蛋,修成橢圓型為最好,而且現在追求美麗也不是女性的專利,有許多男性也會到店裡面來嘗試。這項傳的手藝雖然日漸稀少,但在六堆還有一間店保存著,與外頭的老街相比亦是極為有趣的文化內涵,在充滿現代感的美容美髮店裡享受傳統挽面,已成為內埔老街裡面獨有的文化景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