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卡是一塊紙板,是一種早期使用電腦時的輸入、輸出、或是儲存資料時所用的媒介。透過預先設計好的穿孔組合來表示每個字元,例如在IBM發明的卡片標準中,數字即在第0行至第9行打一個孔來表示。
打孔卡為一位任職於美國人口調查局的德裔美籍統計學家赫爾曼‧霍爾瑞斯(Herman Hollerith)為了解決美國人口普查的問題,在打孔卡技術的基礎上發明用於普查的穿孔卡片與機器,以6周完成1890年的人口普查。而霍列瑞斯建立的公司,發展為今日而熟能詳的IBM。雖然打孔卡現在幾乎是一個過時的記憶體,但其設計也被使用至現在常見的考試劃卡與彩券投注的卡片。
根據交大資深退休教授表示,打孔卡在當時一張只能用來寫程式的其中一行指令(statement),因為無法預期總共的程式有多長,一張打孔卡擔心會不夠用來描述多行指令。然而,因為寫程式是在打孔卡上打洞,所以當不小心寫錯時,是不能夠修改的,只能重新使用一張新的打孔卡。且當時打孔卡價格在台灣偏高,除了交大比較便宜,所以謠傳當年的交大學生會在學校買打孔卡然後拿去賣給台北的學生來賺取中間的價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