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包種原鄉-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包種原鄉-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包種原鄉-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圖片為坐落於台北市南港山區的茶葉製造示範場。台北市政府為提昇南港包種茶之製茶水準,於1978年(民國67年)起大力改善舊庄地區的對外交通,並自1991年(民國80年)起於南港舊莊地區規劃興建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於2002年(民國91年)7月27日正式啟用,作為民眾假日休閒及茶葉體驗的好去處。

根據臺灣部分發酵茶葉發展歷史,重發酵烏龍茶類於1873年(明治六年)遭逢世界茶業不景氣的影響而滯銷,當時茶商遂將滯銷的烏龍茶運往福建進行薰花精製;直至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開始,逐漸分隔為「香花包種茶」及「無香花包種茶」,其中普遍認為以王水錦氏(1844~1924)及魏靜時氏(1853~1929)二位先輩為首要功臣,所製的茶葉具有天然花香且不需要添加香花而聞名。王氏及魏氏於今南港大坑地區輔導種植茶樹,並專職研發製程技術,因此,南港為現今臺灣包種茶發源地。台北市政府為提昇南港包種茶之製茶水準,於1978年(民國67年)起大力改善舊庄地區的對外交通,並自1991年(民國80年)起於南港舊莊地區規劃興建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於2002年(民國91年)7月27日正式啟用,作為民眾假日休閒及茶葉體驗的好去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包種原鄉-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 撰寫者:邱喬嵩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7490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邱喬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