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創新研發小葉種紅茶

創新研發小葉種紅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創新研發小葉種紅茶

圖為為了將青心烏龍、 青心大冇、大葉烏龍、青心柑仔、臺茶12號、臺茶13號、四季春及鐵觀音等這些老品種之夏季小葉種茶菁製成之小葉種紅茶。

解決夏季茶葉產製銷等問題,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邱垂豐分場長、林金池課長及黃正宗課長於2006~2011年(民國95~100年)研發創新「小葉種工夫紅茶技術」,將青心烏龍、 青心大冇、大葉烏龍、青心柑仔、臺茶12號、臺茶13號、四季春及鐵觀音等這些老品種之夏季小葉種茶菁採摘後,經適度萎凋、揉捻、解塊與發酵等製程,所製成紅茶之外觀條索緊結油潤,茶湯水色趨向紅艷明亮,香氣轉甜香或濃郁花香,滋味鮮爽、甘醇濃稠,葉底柔軟紅勻明亮。

因此,利用夏季小葉種茶菁,製成臺灣本土特色優質小葉種紅茶 具有特殊新風味,有利於茶葉多樣化發展。過去臺灣茶葉的產製銷重心均以部分發酵茶為主,臺灣紅茶在一般消費者心目中,更不知其特色在哪裡。因此,要把一個沒落的紅茶產業重新找回生機,並非容易的事,初期許多人並不看好,連茶農亦半信半疑。當知道紅茶製程簡便,可省下炒菁與揉布球工資,不需熬夜製茶,並充分利用夏秋季廉價茶菁原料產製 高品質特色紅茶。過去夏茶、六月白金萱烏龍茶售價僅400-500元/臺斤,茶農無利可圖,當製成紅茶價格提昇至1500~2000元/臺斤以上時,茶農也欣然接受辦理紅茶技轉,紅茶產品亦陸續上市並廣獲好評,成為另一種臺灣本土優質特色紅茶,緣此臺灣本土優質特色紅茶,再成為市場嬌客,廣受消費者青睞,帶動了紅茶品飲熱潮,目前推廣成績斐然,享譽國際,讓臺灣茶業永續發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創新研發小葉種紅茶 / 撰寫者:邱垂豐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7254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邱垂豐
時間迄
2011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