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鄧南光赴日,在日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留學期間,參加攝影社團而接觸近代攝影思潮「新興寫真」的觀念並實際練習,期間拍攝了許多東京街頭的景象,如:淺草電影街、銀座街道、咖啡廳、築地劇場等東京現代的一面。築地劇場是1924年由小山內薰、土方與志等人所創建,主要演出西歐近代戲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表現派、結構派戲劇。 1926年開始上演本國新劇劇作,築地小劇場饒富構成主義設計風格的舞臺上,透露出構成主義崇尚實物、關注藝術實用性的觀念;全球無產階級向著日本文藝者高喊著革命、創新,訴說著左翼理念,對於推進日本新劇運動的發展具重要影響。 鄧南光戰後於臺北市衡陽路重開「南光照相機材店」,繼續攝影生活,與李火增等人組「萊卡寫真俱樂部」,為臺灣戰後最早的攝影同好會之ㄧ。鄧南光也是最早使用動態影像記錄台灣的人,包括拍攝家人搭船沿著淡水河嬉遊的〈漁遊〉,記錄1935年日本統治台灣40週年的統治成果。另外還拍攝一對母子到淡水河畔遊玩,呈現淡水河沿岸與大稻埕碼頭各種風貌的〈淡水河〉,也反映了台灣當時的風土民情,更是當時罕見以平民觀點出發的珍貴台灣影像。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概念源自2015年的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其展覽主題除了關注在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文學,亦延伸探索同時代與風車詩社相關脈絡之日本及西方的前衛文藝景況,藉此重省台灣在二十世紀初期乃至二戰結束初期所面臨的文藝現代性、殖民性、轉型正義等多重問題。鄧南光於1929至1935年,在日本拍攝的〈築地劇場舞臺一景,東京〉 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中所展示的展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