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的圭柔山崙

跟淡水的圭柔山崙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淡水的圭柔山崙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圭柔山崙位處於興化店溪、下圭柔山溪之間,上為忠山里的椿子林,下為義山里下庄子,約五公里長的山崙(今北8公路),由海拔200公尺下降到海拔40公尺。

 圭柔山崙的名稱來自西班牙、荷蘭人殖民時代所登載的「圭柔山社」。圭柔山社在清代漢人移墾的年代因不堪苛捐與勞役的負荷,陸續將山林、土地移轉到漢人集資成立的土地墾號來拓墾。漢人拓墾的聚落仍保留圭柔山社的歷史記憶,定名為圭柔山庄。不過,在明治37年(1904)的臺灣堡圖上,圭柔山庄分為二庄,以圭柔山崙位置的高低分為頂圭柔山庄與下圭柔山庄;而民國35年(1946)改為忠山里(頂圭柔山)與義山里(下圭柔山),而頂圭柔山一處名為「番子厝」的小聚落,顯示曾長期作為圭柔山社原住民的居住房舍。

 圭柔山崙的開發利用以「水汴頭」這個聚落作為分野,水汴頭以上地勢高昂,以種茶、種相思樹、果樹或雜木為主,水圳只能在山崙較低的兩側建造;水汴頭以下則有密集的水圳管線,梯田的景觀是早期此處的地貌。

 定居水汴頭周圍的幾個家族-洪姓、潘姓,在日本統治年代,也是從碾米業開始,隨著臺灣總督府茶葉振興政策,陸續擴大茶園面積,學習製茶的技術,在昭和4年(1929)便有洪神樹家族在水汴頭開設協春茶工廠,這間茶工廠經營持續到昭和17年(1942)併入淡水茶業株式會社,成為它轄下的頂圭柔山工廠。

 民國34年(1945)以後,圭柔山崙仍然有著大片的茶園,只是再也沒有家族從事製茶事業,採摘的茶菜(茶菁)只能送往鄰近的製茶工廠,賺取微薄的採茶工資。

 圭柔山崙隨著農業退場,土地的開發利用轉為工商業用地,下端土壟厝成為工業區,淡金路成為商鋪店家,而北8公路沿線則為帶狀的工廠用地,水汴頭留有大片住宅社區,其間綠色的雜林地、休耕的田地,只能間隔破碎的分布。

 圭柔山社的漁獵採集持續幾千年,漢人的茶園、稻田經營了兩百多年,圭柔山崙依然有青山綠水的風貌。然而短短幾十年工商業使用的轉變,圭柔山崙的綠帶已被水泥叢林由線而面的覆蓋,與許多地方一樣都面臨著農地工廠土地使用交錯的隱憂。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謝德錫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