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2001年3月21日於國家電影資料館訪談作曲家史擷詠(1958-2011)的影像紀錄。在訪談中,史擷詠回憶其從事電影配樂的契機與工作經歷。
史擷詠表示,他一直深受父親影響,而其父史惟亮(1926-1977)也曾經參與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所製作之《還我河山》(1966)與《仙女散花》等電影配樂製作工作,而當時電影配樂的錄製仍是採取現場大樂團演奏並以單軌錄製方式錄音。因此,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史擷詠受父親史惟亮的影響也走上音樂之路。
史擷詠指出,在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習作曲時,由於自劉家昌以來,電影配樂以流行音樂為主流,甚而電影配樂被歸類為流行音樂形式,所以並沒有考慮過學習電影配樂製作。後來,史擷詠退伍後在唱片公司擔任製作人時,當時永昇影業公司總經理陳耀圻(1938-)導演正在拍攝《癡情奇女子》,希望與唱片公司合作製作配樂,於是他因緣際會下參與了《癡情奇女子》的電影配樂製作,從此踏入電影配樂的創作之路,並模仿好萊塢電影配樂製作方式,將小樂團拉進錄音室製作配樂。後續,他與陳耀圻導演以此模式合作了八部電影,直到為李行(1930-2021)導演的《唐山過臺灣》(1986)製作配樂期間,因李行導演要求以管弦樂製作配樂,甚至加入中國樂器,並認真在錄音室進行配樂錄製工作,史擷詠才認知到這才是電影配樂應有的製作,日後每部影片的配樂都如此要求。
史惟亮為作曲家,曾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簡稱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積極推動臺灣民間歌謠採集,並強調音樂教育。
史擷詠曾表示陳耀圻是自己音樂生命中的領航員,帶領他從理論走到實務。除《癡情奇女子》之外,他們還合作了《女計程車司機》、《好好帶我回家》等社會寫實電影,讓史擷詠十分感念陳耀圻對新人的提攜。而陳耀圻對電影配樂總是抱持客觀的想法,給予史擷詠很大的發揮空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