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港口宮全景

港口宮全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嘉義縣東石鄉「笨港口港口宮」,即將大重修, 文史老師姚其中說,國民政府初來台時,政局動亂,百姓因擔憂溫飽而少興建大型建物,港口宮是戰後初期,傳統宗教建築工法少有的見證;等於是僅存的時代留影。 他說,新港林萬有、安平周老全是台灣早期知名匠師,港口宮廟門有林萬有製作的泥塑彩繪,保存非常完整,現今罕見,而周老全的作品台灣僅台南碧雲寺、港口宮等保留,更顯珍貴。


港口宮於清康熙23年(1684年)由先民林楷從中國湄洲奉請媽祖金身渡台,由笨港口登陸至蚶仔寮,至今已有336年歷史,目前建築體為1948年興建,歷經10年完工,姚其中表示,國民政府初來台時政局動亂,百姓少興建大型建物,港口宮是戰後初期傳統宗教建築工法少有的見證。


主委鄭招興表示,林萬有是台灣光復初期知名的交趾陶、剪黏藝師,牆堵兩側的作品〈添華晉爵〉與〈天官賜福〉,人物頭部呈立體狀,身體為平面彩繪,是林萬有於一九四九年以「影塑」技法彩繪而成,相當珍貴,但已風化嚴重。


廟方指出,林萬有出生於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十四歲時跟隨姑丈梅菁雲學藝,精通寺廟剪黏、交趾陶、影塑彩繪等技藝,畢生傳徒十餘人;弟子林洸沂獲文化部「葉王交趾陶保存技術」保存者,作品由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典藏。

 

動盪歲月 香爐記載歷史

 

鄭招興表示,港口宮後殿供奉頭戴五佛帽、身披珍珠披肩的觀音佛祖,佛像前有兩個石香爐,一個是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東石寮村弟子吳緘敬奉,另一個則是一九四八年廟宇重建時,蔣姓信眾所獻奉。


文史工作者姚其中表示,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時,政局動蕩,百姓因擔憂溫飽,少有興建大型建物,遑論整修廟宇,因此那一段期間的廟宇建築,可謂呈現一片空白,港口宮建築及觀音殿前的石香爐等文物,剛好可以填補那段歲月的紀錄。

 姚其中指出,港口宮是戰後初期傳統宗教建築工法少有的見證,拜殿兩側牆堵有林萬有的泥塑彩繪,現今罕見;周老全的作品全台僅台南關仔嶺碧雲寺、港口宮等保留,更顯珍貴,再加上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赤崁吳隆中贈的令旗架、多件清代匾額等文物,堪稱是宗教藝術的寶庫。


目前港口宮所收藏的古物以收藏在正殿神龕當中的令旗架為最早,上頭刻有「笨港口天后宮令旂架」,兩側則是「康熙貳拾參年仲春之月吉旦」、「赤崁弟子吳隆中贈」等字樣。


港口宮歷史文物

一、乾隆四十七年(西元1782年)「保我黎民」匾(前殿)。

二、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敬如在」匾(前殿)。

三、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海不揚波」匾(前殿)。

四、同治十年的(西元1871年)「保障天南」匾(後殿)。

五、後殿觀音佛祖神像前供有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之石製香爐一座,署名東石寮村吳鍼敬奉。

六、正殿神案上珍存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令旂和印勅架,距今逾三百多年,如今架上字跡清晰可尋,印證該廟之歷史悠久。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港口宮全景 / 撰寫者:班馬傳媒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6650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班馬傳媒
創作者
林萬有等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6/12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