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為位於頭社大排附近的「無底洞」。據耆老說,這個地方最早為一般的田埂小路,之所以形成一個大水坑,起因於一場道路工程,該工程原本預計建構一條穿越頭社盆地中央、並且連通頭社大排東西兩側的水泥農用道路。然而,施工過程中土地一再下陷,承包商雖不斷以土石填補,卻適得其反,一夕間位於頭社大排東側的道路某處塌陷成一個水坑,居民於是將其名為「無底洞」。無底洞最初形成時,周遭均為檳榔園,水坑沿岸的檳榔樹也紛紛因土地下陷而傾斜。大約在2011年(民國100年)之後,有觀光業者將無底洞進行景觀改造,原始下陷的水坑被挖得更大,成為可划小船的遊憩水池,水池上方也蓋了一個提供教育解說的「水上教室」。除此之外,水坑周邊原有的檳榔樹已被伐除,改種水社柳、野薑花、金針花……等等,就如同這張照片呈現的無底洞,其整體風貌與生態環境已與最初大不相同。
無底洞的產生,無疑與頭社的土壤特性有關,由於頭社盆地富有泥炭土,土質鬆軟而容易下陷,尤其是頭社盆地中央,泥炭土厚度深達60米。有耆老表示,曾有其他施工單位堆砌石頭於頭社大排沿岸,隔天石頭就沉入土中消失不見了。因此,在地居民向來以插竹樁或木樁的自然工法加強水圳和田埂護岸。無底洞事件的發生,意味著人類的開發與建設應盡量以順應自然的方式來進行,否則大自然也有可能會反撲的。而這個因失敗工程而導致的大水坑,後來意外成為頭社新的地景標誌,以及在地生態環境解說的場景。
無底洞提供了一個環境變遷的最佳教材。從農林航空測量所不同時期的航照圖,可以發現該水坑從1991年(民國80年)至2020年(民國109年)30年期間,面積不斷擴大,周邊景觀亦不斷改變,當中包含了自然與人為之因素。未來無底洞的樣貌與生態又會持續有什麼樣的變化?有待觀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