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俯瞰中國城

俯瞰中國城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一拍攝的中國城,就是1926年(民國67年)通水的台南運河盲段船溜碼頭位置,後來在1978年(民國67年)由台南市府填海造陸,委託北屋建設興築商業大樓「中國城」。從高處俯瞰中國城的高度與體型都比周圍的建築物還要明顯高大許多,這也讓他變成附近首屈一指的地標之一,中國城的屋頂建築風格是參考於古早時常見的歇山式屋頂,配合著現代化的白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而在主體內部建築上採用相對現代的規劃,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中國城的建築結構並非是以一棟通到底,而是分成前棟跟後棟,而其內部又可細分成外圍店舖與內圍商業街,雖然分成外、內街的形式,但並非兩條街都有一樣的豐功偉業,外接商圈以金華路、中正路的狀況較為良好,而運河北街跟運河南街1992年(民國81年)在台南市府的規畫下,興建海安路地下街工程與拓寬計畫,使得中國城與中正路的人潮被截斷,走到中國城需繞路而行,中國城的人潮逐漸衰減,轉而沒落。中國城後期剩下後方的戲院仍稍有客源,至於地下街早已寥落。內圍的商店街則因為店舖稀少,再加上照明嚴重不足燈光昏暗,導致普通民眾幾乎不會到內街區走動,而讓內街區淪為中國城商業圈的治安死角。

中國城曾是臺南重要商圈之一,但最終卻沒落成為城市裡的灰色地帶,中國城長期以來被市民稱為「城市毒瘤」,沒落後人煙稀少,也擁有許多治安問題,甚至有鬧鬼的傳說,許多父母總擔心自家小孩靠近,總告誡著他們不要離的太近,最後政府決定把中國城拆除,而提出了「中國城暨運河星鑽地區」計畫,進行「府城軸帶地景改造」景觀工程,靠近運河部分將做為廣場,並以「潟湖及自然都市」為概念,連接中國城商場腹地與海安路綠帶,塑造府城新地標。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俯瞰中國城 / 撰寫者:「船河搖呀搖—臺南運河與船舶記憶調查暨數位影像呈現第一期計畫」計畫辦公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6368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地點-地址
中正商圈
地點-縣市區
臺南市
撰寫者
「船河搖呀搖—臺南運河與船舶記憶調查暨數位影像呈現第一期計畫」計畫辦公室
貢獻者
攝影
李毓祥
時間迄
2016
地點-緯度
22.992822
地點-經度
120.19783
參考資料
高正玉(2018年)。臺南都市空間軸線的重塑-以中國城舊址與海安路的功能與景觀再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市政府。《變更臺南市中西區主要計畫 (中國城暨運河星鑽地區)案》。2014。上網時間:2020年10月10日。檢自:https://reurl.cc/r8b0OZ 蘇峯楠(2016年08月17日)。用寶可夢地圖跟你解說,臺南為什麼需要留住魚市場。上網日期:2020年08月17日。檢自:https://reurl.cc/m9l5E1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時間分期
1983~2016(中華民國)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