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滬尾

滬尾為淡水的古地名,滬尾一詞何以指稱現在的淡水地區由來甚多,較為可信的說法在於此處曾有許多「石滬」,而在石滬尖上的聚落則稱為「滬尾」。從清領時期至日治初期,滬尾與淡水並用皆用來指現今的淡水地區。

雍正元年(1723)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淡水在當時成為行政區名。而淡水廳包含的範圍甚廣,從南至大甲溪、北至基隆,涵蓋至北臺灣,而非現今之淡水區。乾隆5年(1740)劉良璧撰寫《重修台灣府志》中首次出現「滬尾」一地名,因此滬尾成為今日淡水街市專用名詞。

在光緒年間(1883至1885)清法戰爭期間,法軍於光緒10年(1884)10月攻向臺灣,在臺巡撫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至臺北,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時遭孫開華領清軍和臺灣鄉勇擊退,因此奠定滬尾在臺灣的經濟、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基本資訊

  • 別名
    淡水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 撰寫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