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照片拍攝於1990年(民國79年)代永靖成美公堂之樣貌。成美公堂來由,係由魏家先祖魏尚瑩1845-1901(道光25年-光緒27年)引用自論語:「君子有成人之美」,故曰成美。建物本體始建於1885年(光緒11年),為一座五間起竹篙厝正身,1897年(明治30年)祠堂改築,於1917年(大正6年)完成興建,外觀為傳統閩南式二進二院埕三合院,左右護龍外各有外護龍,學者林衡道謂之「四馬拖車」的格局。第一進正身「公媽廳」後牆,有一「孔孟好字」合體字,家族以此期勉後代子孫學習好孔孟之道,奉獻社會。
第一進左右內護龍第一間設竹節窗,窗旁輔以書法對聯,如右內護龍書寫「成渠門外一彎水,美景牆頭數點山」,正呼應者公堂前八堡二圳支流及彰化鄰近山脈的地理環境;右內護龍第八間則開以木作柿子窗,具有事事如意之意;第二進步口廊屋架吊筒靠內雕刻蓮花座,造型渾園,簡潔有力,外側則為牡丹座。步通上的坐斗為比例較為矮胖的「金瓜筒」,各架間的束子端部加以雕刻,下方的束隨則無雕飾,呈現出厚重樸實的風格。空間使用方面則有內外廳,外廳位於第一進公媽廳與左右內護龍第三間,主接待客人與外賓;內廳則有四間,為第二進左右第二間與第五間,主要接待族人親戚,如二進左右第五間,其左右間門上分別掛有「固本室」、「活源室」的匾額,為家族期許後世子孫能永保根基,繁榮興盛。整體建築架構從土埆、斗子砌、磚造到大木結構,裝飾性構件有吳德功對聯,彩繪有柯煥章,其大木與彩繪皆屬上乘之作,於2008年(民國9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同年展開修復工程,2012年(民國101年)竣工。2013年(民國102年)起連結周圍景觀庭院與接待大廳規劃為成美文化園區對外開放。
成美公堂創建人魏尚瑩1845年-1901年(道光25年-光緒27年)隨父親魏儉正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渡海來台,至彰化縣武西保永靖街開墾,為客家後裔。尚瑩公於1881年(光緒7年)捐得國子監生身分,同時行醫,營商致富,被家族譽為「創業祖」。日治時期,曾任永靖庄庄長及十五庄圳圳長,並與永靖餘三館陳家共同倡建永靖公學校。清末至日治時期,成美公堂魏家與餘三館陳家、忠實地邱家、雲川居詹家,同列為永靖地區四大家族,具有地方社會影響力。永靖地區也是福佬化最顯著的區域,其建築與語言、慣習還帶有客家文化語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