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散毛仔?maxadaxedaxe?傻傻分不清楚

散毛仔?maxadaxedaxe?傻傻分不清楚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散毛仔?maxadaxedaxe?傻傻分不清楚

埔里民間傳說中,maxadaxedaxe又有別稱叫做散毛仔,會因為地域性而有特定稱呼;這則田野資料旨在表達,不同地區經常有不同稱呼,兼有異文化交融的混淆情形,導致不容易區辨命名由來的純粹性格。

從歷史文獻來說,清光緒年間,臺灣總兵吳光亮進行「開山撫番」之際,〈埔裏六社輿圖說略〉記載:「屯番中亦有散毛番者約千餘人」,其中「散毛番」乃指巴宰族和噶哈巫族(Kaxabu)。

一直以來,人們容易望文生義,認為散毛就是頭髮散亂之貌,族人也對此說深信不疑。至於為何披頭散髮則有不同答案,有人直覺巴宰和噶哈巫族在古代必是頭髮散開模樣;也有人提到maxadaxedaxe在作法時必須把頭髮打散掉;另種看法則是巴宰和噶哈巫族的女性,喜愛在額前蓄留鬚狀瀏海,因此被稱為散毛。

有趣的是,散毛仔在埔里幾乎是maxadaxedaxe同義詞,而且散毛仔的使用更加普遍;而在巴宰和噶哈巫族的原鄉大台中地區,散毛仔指的就是巫師,且被影射為與茅山術中的散毛法有關。雖然此詞來源已不可考,但可知巴宰和噶哈巫族的巫術高深莫測,如同茅山術之散毛法給予人的印象。

這篇田野資料反映出,maxadaxedaxe與散毛仔的區辨不甚容易,在埔里地區也混合著用,但二者有著相同特性,皆是由外族稱呼,並非自稱。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散毛仔?maxadaxedaxe?傻傻分不清楚 / 撰寫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潘寶鳳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55887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撰寫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潘寶鳳
資料來源
潘寶鳳,〈再現噶哈巫:以埔里「番婆鬼」傳說為中心之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頁47-48、50-51、田野資料採集
所屬族群
其他
所屬族群說明
噶哈巫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