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五溝村五溝水聚落

跟五溝村五溝水聚落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五溝村五溝水聚落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五溝村五溝水聚落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五溝村五溝水聚落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五溝村五溝水聚落

五溝水聚落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東為赤山、萬金兩個平埔族村落,北有成德村,西鄰四溝水,南與閩南聚落佳佐為界。聚落東側高聳的南大武山,陡峭的山勢,巒峰層疊緊鄰萬巒鄉側面,形成了萬巒地區由東往西的逐漸傾斜的地勢,順勢而下的河流四散,在萬巒境內造成了大小溪流橫亙。從北方萬安方向來的東港溪上游,與四溝村匯集了另一股來自東邊赤山與新置方向的河流,形成了一塊三角形的平原,即為五溝水。清康熙49年(1710年),前來台灣開墾的客家移民,隨著下淡水溪來到萬巒地區,從萬巒拓展到頭溝、二溝、三溝、四溝、五溝和鹿寮、硫黃、溝背、大林、得勝、成德、高崗,合稱萬巒十三庄。朱一貴事件爆發後,六堆各庄組織團練時,五溝水已經是一個大庄。五溝水從開庄時是指東興與西盛這兩個庄,台灣光復後,街庄改制,將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共同劃成五溝村。最早進入五溝水入墾的為熊姓族人,一開始居住在東興庄內,漸漸向西盛往大林的方向發展,成為庄中具有主導地位的家族。開庄十年間,人口急速的增加,西盛地區開始有人群聚居,吳姓族人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迫使熊姓族人離開五溝水,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而吳姓族人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而後進入開墾者就是劉姓家族,為現今五溝村最大的家庭,屋宅的規模、位置亦為五溝之冠。清同治3年(1864年)興建的劉氏宗祠是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劉氏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五溝水聚落,街道兩旁各式樣的建築種類豐富,有六堆時期所建造的中式鄉土建築,也有日本時代建造的巴洛克風味日式建築。鄉土建築建材採自聚落中黏土所製成的土磚為主,房屋以土磚砌成承重牆壁,牆上再以四方磚貼上保護及美化,居民稱這種牆為「金包銀」。頗具特色的劉氏宗祠則是一座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建築。日本時代五溝水已是一個富足的聚落,目前仍保存完好的幾棟日式巴洛克建築,有「劉氏宗祠洋樓」、「觀海山房」、「劉氏宗祠前廣場」、「鍾氏祠堂大門」可為見證。五溝水聚落因水而得名,庄內環繞著許多溝渠。區域總面積約為一千四百多公頃,小部分為丘陵地,大部分是地勢平緩的平地,因為處熱帶地區,整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每年夏秋之間是雨季,特別適合夏季水稻及各種農作物生長。民國97年(2008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依照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辦理」將萬巒鄉五溝村登錄為「聚落」,客家聚落的三大特色夥房、伯公與水圳,一應俱全。是台灣本島第一個通過聚落登錄的案例,也是第一個保存的「客家」聚落。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所在地-地址
屏東縣萬巒鄉東興路、西盛路
別名
五溝水庄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589845
所在地-經度
120.596613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五溝村五溝水聚落
參考資料
地方誌:臺灣文獻 委員會,民90,《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頁599;網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groupsOfBuildings/20080519000001,2017
現況
保存現況良好
資料來源
受訪者口述:劉晉坤/民國60年(1971)生
隸屬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
撰寫者
社團法人屏東縣深耕永續發展協會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