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所在位置屏東縣內埔鄉(後堆)建興村,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旁,園區周邊是內埔、長治及麟洛三鄉交界處,佔地廣大,民國90年(2001年)7月動土,民國96年(2007年)10月20日試營運,營運的範圍有演藝廳、多媒體館及多媒體館後面生態池,民國100年(2011年)10月22日全面開園。占地30公頃,園區以展示高雄市及屏東縣的十二個客庄行政區之客家生活風貌所成立的國家級客家文化園區,以鋼構下的紙傘做為主軸。客家笠嫲(斗笠)」為意象,為大地打傘遮蔭」的設計概念,打造出六座傘架聚落式建築,傘下規劃客庄產業與文化聚落,為減少傘下活動區域的耗能,傘架建築結合節能設置了太陽能光電板,響應節能減碳及綠建築概念,利用南臺灣豐富的陽光資源及傘架上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供電,亦規劃可回收環保建材進行設置。劃分有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入埕廣場、水頭廣場及前面滯洪池、植物園、中軸廣場、菸樓展示館、壟間展示館及田園自然景觀區、田園餐廳、九香花園、宿舍、兒童遊戲區、全區自行車道整體景觀,九香花園景觀區:以開基伯公為中心的九香花園,取自客家人習慣以盤花拜伯公的習俗,還有生男時拜新丁習俗等,帶狀配置之景觀區域編織有如客家花布地景,搭配戶外演出空間,讓文化演藝與周邊地景產生關連。至於自然及田園景觀區:是要營造客家人取之自然的生活環境,田園區規劃以早期客家農作物隨季節不同所種之作物亦不同如稻米、菸葉、菜等作為文化體驗之戶外展場。菸樓、壟間展場內是透過地方居民捐贈的大阪式菸樓及日據時期留存至今的礱穀機以建構傳統客家農機具的形式。
園區其定位以展示臺灣南部六堆客家文化、常民生活體驗為主軸,具備語言文化傳習、展演行銷及休閒遊憩功能。園區整體意象從象徵六堆客家先民拓墾精神的自然地景為始,延續農田水利的田園地景區、代表團結的傘架聚落,最後以現代綠建築作為新原點,融入敬天崇地的傳統精神,重新詮釋,刻劃六堆客家族群從過去到現在與土地互動的歷史痕跡,傳達南部客家文化永續的繁衍,讓多元豐富的生態與展示景觀,讓到訪的遊客可以自在的親近自然生活,體驗客家敬天崇地的精神態度, 進而了解客家文化深厚的底蘊,拓展更豐富的文化視野。作為六堆客家文化的入口平臺,以活化地方鄉鎮聚落為目標,協助地方呈顯、保存、加值及行銷客庄風貌與文化產業設置目標及預期效益。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