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三庄是新埤村內另一處小聚落的舊名,水頭伯公位在千三庄的萬興埤1-1號水圳旁,在日本時代此處為保安林,因北岸河在當時是屬於內社溪的下游,水流量很大,經常鬧水災,因此當時來此處開墾的先民就種樹以作為護岸防水的手段,故此處也就順勢設立了一座石頭伯公來護林並兼顧水源,之後森林抵擋了洪水,加上周邊墾殖的區域不斷擴大,於是人口漸移往此處定居,亦在此處設立水井供應聚落內農業灌溉及家庭用水。
當地居民表示民國55年(1966年)時水頭伯公新建廟體、塑金身,到民國97年(2008年)水頭伯公祠再修建為現在樣貌。水頭伯公的建築體為硬山式單進單開間,主體結構水泥加磚,屋面部份混凝土兼筒板瓦、屋脊兩端翹脊、外觀牆面混凝土粉刷油漆,祠前面二根圓柱上的楹聯為:「眾為善道存造福,生靈庇佑長無疆」,門上掛有「眾生祠」,眾生祠意指此地村民共有的信仰。
內部供奉有伯公朔像,兩邊龕對為:「福而有德千秋祀,正則為神萬古尊」。樑上掛有福灯一對,伯公外面左側種有兩棵榕樹,中間放著早期的石頭伯公,另外又有伯公塑像一尊在此供奉,旁邊放鋁製金爐,榕樹旁則是早期的水井設立處,寫著:萬興埤1-1號,伯公祠為坐東北朝西南的方位。
聚落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做福(祈福)及十月十五完福(完太平福),前一天會請水頭伯公到聚落中的公廟福德宮做客。客家人早年開墾時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下,所到之處皆會設立伯公以祈求其保佑,也成為在異鄉的一種心靈寄託,延伸到了現在,伯公與村民之間依舊有著特殊的情感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