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超越紙的想像-蓪草紙的製作

超越紙的想像-蓪草紙的製作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超越紙的想像-蓪草紙的製作

這篇是刊載於2007年6月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季刊 第94期,由洪麗雯撰寫的文章,以下僅為部分介紹。

在紙發明以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即以許多各式各樣的材料作為紀錄的媒介。像是蘇美人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就會用削尖的蘆葦筆在濕軟的黏土板上刻出數字和音符,稱為楔形文字。而距今大約五千年前,埃及人已經知道利用生長在尼羅河畔的紙草做為其文化的承載。在印度、錫蘭及東南亞等地的住民,則將棕櫚葉切片、曬乾後製成貝多羅葉紙,作為紀載佛經及宮廷文獻資料之用。而小亞細亞一帶的人們將小牛、小羊的內皮製成羊皮紙或牛皮紙,作為貴重的文書使用。至於中國則是自商朝以來即在龜甲、獸骨上刻字,形成所謂的甲骨文。商、周時,人們在青銅器上鑄印文字,史稱金文或鐘鼎文。接著中國人又在竹簡、木牘上寫字。直到漢代才有利用植物纖維加工製造的紙。至於本文所要探討的蓪草紙,其實它的產生過程並不符合我們現在所謂造紙的程序,雖然它和紙張同樣都具有書寫、繪畫等紀錄性的功能,但它和上述提及的紙草、貝多羅葉紙等一樣,都屬於非紙之紙,亦即不經由植物纖維工製作的程序。

此張削通草紙的照片是由張秀美老師提供。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台灣蓪草學會
撰寫者
洪麗雯
貢獻者
創作者
洪麗雯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