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

臺灣社會九十年代社區總體營造風潮之後,關於「在地性」(locality)的課題極為要緊,「在地性」到底具有哪些特質,在不斷的現代性、都市化、全球化、符號消費化等外來力量衝擊後,「在地性」將會呈現哪些轉型的趨勢?同時,社造運動的外來行動者,也持續帶來關於長遠社會改革的知識實作與理念範疇,這些外來的知識與範疇,最終將會如何與在地既有的知識與範疇產生有意義的對話與轉型?本文由「邊界」(boundary)的概念入手,嘗試界定並探討「在地性」的性質。任何社造行動者都需在血緣、地緣、祭祀圈所造就的在地性邊界內,同時進行「邊界維繫」與「社會改革」的雙重行動。在地性邊界的歸屬感之下,也使村落社區或街道巷弄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地方知識可再次分為「認知化的常識」與「身體化的技術」,後者更能以自身風格迎向外來的「專家知識」,進行有意義的相互轉譯。在社造風潮中,在地範疇最具重要性的即是「公共性」的範疇,在公共參與、公民社會與公民性的外來範疇引領下,在地性必須在實作中重啟想像力,找出以在地範疇有效轉譯外來範疇的新方向。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 / 撰寫者: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5643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撰寫者
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創作者
楊弘任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9/1
媒體類型
文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