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現代人習用的西方政治學所界定的「專制」為題,回到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語境中,分析了數千種文獻中的「專制」用例,認為「專制」應有四個義項,即:獨斷專行、越權自作主張、控制掌管和君主獨掌政權。前三個義項用於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基本上不用於君主,而是廣泛用於人臣,人臣專制的實質是專制王權的變異和向專制王權的回歸。「專制」含義的穩定性,與封建專制制度的長期性、穩定性是相一致的。「專制」不用於君主,並不等於中國古代不存在君主專制制度,「獨斷」與「獨攬」是描述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現象的詞語。權力獨攬、決事獨斷是專制帝王的權力特徵,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觀念。第四個義項,即作為國家政體或社會制度的「專制」在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以後才產生,「君主」與「專制」也越來越多地聯繫在一起。「專制」含義的豐富和應用語境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政治思想在近代的劇烈變動。因此,我們在使用近代從西方傳入的政治思想概念時,不能脫離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語境,要注意詞義的古今差異,充分考慮辭彙變動中所蘊含的政治意義。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