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泥磚屋」工法

「泥磚屋」工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921地震時埔里地區的泥磚屋倒塌不少,留存迄今較有名的有一新里張家家宅、成功里彭家家宅等。

客語所謂「泥磚屋」,其實就是台語的「土角厝」。二者工法相同,是由早期中國華南移民帶入台灣的建築技術,主要是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角磚堆疊作牆壁,早期屋頂以稻草或芒草以作覆蓋,後期轉以瓦片作整體屋頂結構,一般認為比起稻草或芒草更具防風防雨效果。

為了防水與美觀考量,泥磚屋建物往往會再敷抹石灰或是現代水泥隔絕內層,一般很難以肉眼辨別出內部的泥磚結構。但或許受到地震或長時間風化剝落等因素影響,現今埔里許多泥磚屋幾乎都呈現內部泥磚半裸露的狀況,彷彿大方展示著古早工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泥磚屋」工法 / 撰寫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洪健鈞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55454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西安路三段88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0248718
所在地-經度
120.9497584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邱正略論文《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潘樵《埔里˙客家》
撰寫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洪健鈞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