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無底洞早期風貌

跟無底洞早期風貌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無底洞早期風貌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無底洞早期風貌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無底洞早期風貌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這張照片為黃天生先生所拍攝的「無底洞」,地點位於頭社大排水門附近,拍攝時間約為2004年(民國93年)據耆老說,這個地方最早為一般的田埂小路,之所以形成一個大水坑,起因於一場道路工程,該工程原本預計建構一條穿越頭社盆地中央、並且連通頭社大排東西兩側的水泥農用道路。然而,施工過程中土地一再下陷,承包商雖不斷以土石填補,卻適得其反,一夕間位於頭社大排東側的道路某處塌陷成一個水坑,居民於是將其名為「無底洞」這四張照片為無底洞形成後的自然樣貌,水坑沿岸的檳榔樹也紛紛因土地下陷而傾斜,彎曲的檳榔樹倒映在水中,別有一番意境。


無底洞的產生,無疑與頭社的土壤特性有關,由於頭社盆地富有泥炭土,土質鬆軟而容易下陷,尤其是頭社盆地中央,泥炭土厚度深達60米。有耆老表示,曾有其他施工單位堆砌石頭於頭社大排沿岸,隔天石頭就沉入土中消失不見了。因此,在地居民向來以插竹樁或木樁的自然工法加強水圳和田埂護岸。無底洞事件的發生,意味著人類的開發與建設應盡量以順應自然的方式來進行,否則大自然也有可能會反撲的。這個因失敗工程而導致的大水坑,後來意外成為頭社新的地景標誌,以及在地生態環境解說的場景


在地耆老雖已不記得無底洞形成的確切年代,但參照農林航空測量所的舊航照圖,可以發現該水坑與坍塌的道路於1991(民國80年)即存在,且最初只是一個小水坑,之後逐年擴大;大約在2011年(民國100年)之後有觀光業者進一步將無底洞進行景觀改造,原始下陷的水坑被挖得更大,成為可划小船的遊憩水池,水坑兩側的檳榔樹也被伐除,改種水社柳、野薑花、金針花……等等,無底洞的整體風貌與生態環境已與最初大不相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東海大學
撰寫者
吳佳融
創作者
黃天成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4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