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後,劉銘傳認為當時臺灣的海防十分脆弱,然而戰略地點又十分重要性,因而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在各海口增設礮臺用以防禦外敵。光緒12年(1886)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新式礮臺。
其中滬尾有增建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旗遺址,當時透過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許多大礮安裝在新式砲臺上,但滬尾礮臺未曾實際參與戰爭,因此建築保存十分完整。日本時代,日軍撤走了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礮,改將此地作為礮兵射擊的練習場。大正7年(1918)日本人在礮臺東側建造號稱東洋第一的高爾夫球場,顯示砲台的軍事防衛功能逐漸消退。民國38年(1949)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1985)公告為古蹟開放民眾參觀。
原本寫作滬尾砲臺,「砲」跟「礮」通用,皆指兵器,「砲」之古字為「礮」,因此後改作為滬尾礮臺。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