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絡歲飯」與「隔年飯」

跟「絡歲飯」與「隔年飯」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絡歲飯」與「隔年飯」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絡歲飯」與「隔年飯」

清朝人陸鳳藻在《小知錄》中說:「歲、祀、載、年,…四者文異實同。」馬祖耆老習慣稱春節為「做歲」和「做年」,「過年」(ㄍㄨㄛ ㄋㄧㄢˋ)則是推行國語教育之後引進來的「外來語」。「絡歲飯」(ㄌㄛˇㄏㄨㄧˋㄅㄨㄛㄥ^,lokˇhuiˋpuong^)與「隔年飯」(ㄍㄚˋㄋㄧㄢˇㄇㄨㄛㄥ^,kakˋnianˇmuong^),是上一個世代馬祖人過年的重要儀式。它存在的意義是祈福、惜福和感恩。由此推斷,愈是貧窮的社會,這兩個儀式愈被重視。

「絡」是動詞,泛指物資裝入容器的動作,尤其是指裝麻袋或貫穿軟套子時。有些地方稱「歲飯」為「年飯」。《燕京歲時祭》就有「年飯」的記載。書中說:當地的年飯,上插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五天之後方始去之。和馬祖習俗不同的是,咱們在初四早晨燒過香後即可移除。

「絡歲飯」(圖1.)必須在初一的凌晨三點左右為之。取一紅斗,內裝白米蒸飯。紅斗側緣插上十雙紅筷子。圍上紅紙,正面開口,紅紙圍的形狀如英文字母的C,並且在周邊插上榕樹枝葉或青竹枝條。飯的表層鋪上花生、瓜子、蜜餞等零嘴,有的人家在正中央擺一顆橘子。裝飾完畢將它放置在供桌上,正前方擺一些「勸酒」(小件下酒菜。ㄎㄨㄛㄥˋ ㄐㄧㄨ+,khuongˋjiu+),初一到初三,每天清晨點三炷香,對它拜三拜,嘴裡說些感謝的話語,然後再向祖先牌位拜三拜,緊接著將香插在祖先的香爐中。曾見過鄉親在紅斗「歲飯」前另置一臨時香插,讓拜過祖先的香回插。第三種做法是將線香直接插在飯上。哪種正確,無從考證。但禮敬神祇或拜祭祖先重點在於心誠,其他微小細節,似乎不必太拘泥。

「隔年飯」(圖2.)的意義在突顯人們對「有吃有餘」的期盼。它是從除夕米飯中舀一碗(或一小盆)來製作。假如圍爐年夜飯是吃餃子、炒米粉或包子,則「隔年飯」須取當天午餐的米飯為之,因為南方人的主食是大米。和「歲飯」相比,「隔年飯」的規模顯得單薄多了。我念小學時,媽媽正年輕,行動非常俐落。當時我們家兩者都做,裝在碗中的「隔年飯」,沒啥裝飾,就孤零零地放在碗櫥內,飯碗下面壓著內裝雙數零錢的紅包袋一個,如此而已。過了幾年,看見家母在飯上插一朵紙花,讓兩者勉強相互輝映一下。這盆飯年初二時才能下鍋和新鮮飯同煮。煮的時候一定要說煮「隔年飯」,絕不能說它是「凊飯」(隔夜飯。ㄑㄧㄥˋㄇㄨㄛㄥ^,qingˋmuong^)。民國59年父母親搬到福澳,因店務繁忙,從此兩者皆「不作為」了。

馬祖有一句俗諺說:「飯是棍。」意指「飯是力量的來源。」從前的馬祖社會,客人被招待吃點心,不能將點心吃得「碗底朝天」,否則很是失禮,這是「剩餘」、「多餘」的意義延伸。「隔年飯」的重點在「隔」字,文化深層的意涵在表示去年有多餘的糧食留存。而「歲飯」則表示滿足與豐富。在新年期間特以此彰顯「足食」的重要與期待,進而答謝上天和祖先的庇護。故兩者名稱雖不同,但涵義仍有會通與關連之處。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撰寫者
陳高志
創作者
賀廣義(絡歲飯、)陳高志(隔年飯)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年代不明

拍攝時間
年代不明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