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劉紀蕙論林秀偉作品中的身體技術:交媾/性交,收入〈台灣文化場域內的「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

劉紀蕙論林秀偉作品中的身體技術:交媾/性交,收入〈台灣文化場域內的「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劉紀蕙論林秀偉作品中的身體技術:交媾/性交,收入〈台灣文化場域內的「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

圖為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2000,立緒文化出版)書籍封面。

劉紀蕙在其書寫中論及「中國符號」如何被台灣藝術工作者予於意象化或視覺化,及其背後的曖昧動力如何牽引台灣在2000年前後文化場域的矛盾動力。其中,以林秀偉及其太古踏舞團的系列演出作品討論了作品中的身體技術「交媾/性交」:

從林秀偉早期的《世紀末神話》裡,到後期的《生之曼陀羅》中的男女交媾圖像,《大神祭》原始祭典中對生殖器的崇拜,都一再出現。林秀偉的女神帶出了台灣俗文化內涵的生命力,以及一種離開中原的新生文化力量。

林秀偉,文化學院舞蹈專修科畢業。1987年與吳興國共同創立「太古踏舞團」。舞團的訓練結合現代舞、京劇身段、靜坐、冥想、身體動力等。

劉紀蕙,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84)。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主任。劉紀蕙教授先後創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1994),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02),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2013),以及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2013)。曾經擔任擔任任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1988-1994),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1994-1999),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2002-2004, 2008-2011, 2013-2019),台灣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2000-2002),《文化研究》主編(2011-2017)。從2018年開始,她所主導的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執行教育部深耕計畫下的特色領域研究中心五年計畫:「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劉紀蕙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的政治性、當代歐陸政治思想、東亞現代性、亞際社會批判研究、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視覺文化研究;目前專注議題包括邊界政治、不平等公民、共同體與認同衝突、知識解殖、藝術行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劉紀蕙論林秀偉作品中的身體技術:交媾/性交,收入〈台灣文化場域內的「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 / 撰寫者:在地實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在地實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1608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在地實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撰寫者
在地實驗
貢獻者
圖片授權提供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創作者
劉紀蕙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0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