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藝》,漢、和文並刊文藝雜誌。1934年(昭和9年)11月5日由臺灣文藝聯盟創刊發行,編輯兼發行人為張星建。月刊,共15期,1936年8月28日以後停刊。創刊〈熱語〉指出:「我們的方針不偏不黨」、「把這本雜誌辦到能夠深入識字階級的大眾裡頭去」、「看我們的藝術之花在世界心臟上開放吧」,以實踐文藝大眾化為目的。因臺灣文藝聯盟成員遍布全臺且橫跨各藝術領域,使該刊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重要推手。
創刊號白話文小說有點人寫年少戀情的〈無花果〉、寫社會階級問題的張深切〈鴨母〉和林越峯〈到城市去〉,日文小說有張碧淵寫電影辯士在自由戀愛與禮教間掙扎的〈ローマンス〉;詩有楊華〈燕子去了後的秋光〉、夢湘〈鄉村微音集〉;評論有楚女〈評先發部隊〉、黃得時〈孔子的文學觀及其影響〉、列良〈偉大詩人林幼春先生〉及劉捷分析當代文學作品與文藝組織的〈臺灣文學の鳥瞰〉。其他創作有柳塘隨筆〈在病床〉、守愚描寫自由戀愛的歌劇〈兩對摩登夫婦〉以及張星建〈新高登山日記〉、日高紅椿童謠〈厩のお馬〉等和文創作。另刊有〈小說戲曲懸賞募集〉、〈文藝同好者住所氏名〉和1934年5月6日拍攝的第一回臺灣文藝大會紀念寫真。
《臺灣文藝》: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12/index.html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