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牽罟

牽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0

牽罟為台灣沿海一帶捕魚的作業方式,「罟」就是漁網,參加牽罟除了貼補家用,還能「分家頓」分享漁獲。所謂牽罟「分家頓」是將捕獲比較好的魚賣出,其他的魚用兩手捧起為一堆一堆的置於沙灘,分給所有參與牽罟的鄉親,而賣魚的收入再由罟主算帳給鄉親。當螺聲響起,男女老少皆會放下手邊所有工作,帶著「腰操」(早期腰操用黃槿樹皮或塑膠編成,綁在腰上,靠腰力拉繩牽罟)走向海邊集合。再以竹筏或舢板出海撒網,利用漁網兩端各有一條繩索形成ㄇ字,由岸上數十人合力以繩索將漁網拉上岸,充分展現團隊合作之精神。牽罟之餘,鄉親會編許多俏皮話來傳唱,內容反應當時的生活、穿著,「身穿白衫搭黑褲,手拿腰操要牽罟,人人問我誰的某,我是無尪來牽罟。」民國50年之後,牽罟漁法漸漸式微,螺聲不再響起,許多50年代出生的民眾未曾看過牽罟。民國105年,古老的捕魚文化在廍後社區再度重現。社區耆老自組一支牽罟團隊,自製漁網、「腰操」及動力小船等,並購入六支螺(早期廍後社區有六組罟—新罟仔,金日發,藍仔罟,風神仔,九簡仔,姓賴仔),開放遊客體驗古老的漁法,重現在地的傳統精神。社區牽罟團隊耆老簡阿伯閒暇之餘作了一首俏皮(節錄)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牽罟 / 撰寫者:簡寶如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13943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地點-地址
壯圍鄉東港海邊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撰寫者
簡寶如
時間迄
2020/12/01
地點-緯度
24.7171632
地點-經度
121.8273228
參考資料
簡寶如提供
時間起
1900/01/01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