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卷上、卷下合訂本,臺中瑞成書局發行,鉛印本,出版年代不詳,此版本雖未載明著作者,但據《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著錄,為俞樾(1821-1907)改寫,成書於清代[1]。封面書題「七俠五義」,書題旁另有小字「繡像仿宋完整本」。目錄前有〈小引〉一篇,署「民國二十三年三月鎮江劉魄生序於上海頤康軒」。目錄前書題「繪圖七俠五義」分為卷上第一回至第五十回,162頁;卷下第五十一回至第一百回,153頁。正文前有繡像八頁,分別繪「御貓展昭」、「包公、顏春敏」、「北俠歐陽春、智化」、「丁兆蕙、丁兆蘭」、「龍滔、沙龍」、「盧方、韓彰」、「蔣平、徐慶」、「花蝴蝶、白玉堂」小說人物。清道光咸豐年間,評書藝人石玉崑說唱「包公案」,經人紀錄為《龍圖耳錄》,後又有問竹主人、入迷道人修訂成《三俠五義》,再由俞樾「別撰第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說」改寫成《七俠五義》[2]。小說描述包公與七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小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以及五義: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行俠仗義、為民除害的故事。
封面圖像繪在庭院中,一位身穿褐袍,粗眉的僧人跌坐在地上,在他身後有著兩位帶刀,分別穿綠袍與紫袍的武將。經考,此圖像應為《小五義》中第七十七回〈粉面儒僧逃命,自然和尚被捉〉情節[3],與本小說故事無直接關聯。又,此圖像也被用在瑞成書局所出版的《續小五義》封面,惟在彩色套版的顏色略有不同。
[1] 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2月),頁751-753。
[2] 詳見袁世碩〈前言〉、俞樾〈重編七俠五義傳序〉(1889),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石玉崑述,《七俠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據光緒十六年[1890]上海廣百宋齋石印本影印)。
[3] 不題撰人,《小五義》(臺中:瑞成書局,出版年代不詳)中第七十七回〈粉面儒僧逃命,自然和尚被捉〉:「艾虎見對面凶僧,青緞小襖,青縐絹鈔包,紫醬的中衣,高腰襪子,開口的僧鞋,花繃腿;面如噴血,粗眉大眼,臉生橫肉,兇惡之極。」三人隨即打了起來:「和尚一看,此人古怪,舉棍就打。山西雁用刀一迎,嗆的一聲啷噹,那半截棍就墜落於地,把和尚嚇了個真魂出竅,抱頭就跑。早被徐良飛起來一腳,正踢在和尚脅下,噯呀一聲,和尚栽倒在地。」(頁32、3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