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車站位於南投縣水里鄉,九二一大地震(1999)後車站曾嚴重毀損,圖中可見修復完成的現代式外觀,站臺則為島式月臺設計。
水里站原名「水裡坑驛」,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鋪設二水到水里的鐵道,後來延伸至外車埕。大正11年(1921)12月二水至外車埕的鐵道完工,隔年1月14日設置水裡坑驛,一開始僅作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專用鐵道,負責搬運工程所需的材料,大正11年(1922)1月13日開始載客運輸,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所經營。隨後,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因資金短缺,將二水至外車埕鐵路轉賣,成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管轄之「集集線」,讓縱貫線得以向東延伸,行經源泉站、濁水站、龍泉站、集集站、水里站、車埕站。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開闢的集集線鐵道,除了擔負起當地居民的交通功能,更提供將鐵路沿線的稻米、香蕉、蔗糖、樟腦等產品向外輸出的貨運功能。日治時期因臺灣香蕉利潤極高,並以臺中州、高雄州、臺南州為三大主要產地,故1920年代鐵路沿線的五城、集集、水裡坑陸續成立芭蕉市場,迨臺灣縱貫線全面通車後,山地的香蕉採收至檢查所後,利用臺車或自動車運往平地,再運至港口抵達日本。當時南投魚池庄武城區域並栽培近2,000甲的芭蕉,在日治時期昭和7年(1932)未設魚池鄉檢查所前,均運往水裡坑檢查所,再透過集集線鐵路轉運出去。直到現今,水里站仍是集集支線中最大的車站,周邊商家林立街道繁華,係歸功於集集線鐵道帶動當地的「物流」發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