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儺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儺」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上溯至商代。「儺儀」的舉行,源於人們相信,居住的住所,在一年之中會逐漸累積「惡氣」,需在年終之際設法清除,以確保來年的平安。


根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每年十二月底的大儺,由官方和民間共同舉行,目的是「驅逐疫鬼」,儀式由方相氏身披熊皮,在熊皮的頭部上裝飾四隻金黃色的眼睛,穿著黑色上衣、紅色裙子,雙手分別拿著戈和盾,連同120位10至12歲的童子,戴著紅頭巾、黑衣服,拿著大鼓,在宮廷中搜索鬼疫,並驅趕他們。(方相氏:為宮廷裡臘月儺禮及喪禮的重要主角;據《周禮》所記,方相氏的功能主要是逐除疫疾、不祥鬼物,即使不是歲末大儺,方相氏也可以在其他時候發揮作用。)


唐代雖保持方相氏主持儺儀,但已出現同具驅鬼逐疫功能的「鍾馗」信仰,故宋代大儺由鍾馗取代方相氏,將專職祭祀的「禮官」改為「樂官」,由教坊伶工擔任此項任務,並將儺儀中的神獸、侲子等由門神、六丁、六甲等取代,使原來神聖的儀式轉變為娛樂性的戲劇,宮廷儺儀亦隨之式微。至元朝,因異族統治而間斷,明代一度恢復以方相氏行儺儀的傳統,但隨後又因清朝異文化而中斷。今日臺灣宮廟所舉行的神明遶境活動,是藉著神像巡行所到之處,達致驅逐不祥、潔淨生活境域的功效,與「儺儀」實有異曲同功之效。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儺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0882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資料來源
1.「教育百科」網站: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作者:蔣嘯琴,2004年11月) 2.中央研究院「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網站:「方相氏」詞條。 3.蒲慕州:〈中國古代的信仰與日常生活〉,收入林富士主編《中國史分論.宗教史分冊》(2012年12月),頁48-50。
時間起
史前時期-傳說時代(三皇五帝)/臺灣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