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頭司

跟紅頭司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紅頭司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紅頭司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1830年(清道光10年),周璽受聘編纂《彰化縣志》,書中記載臺灣的風俗:「凡疾病輒令僧、道禳之,曰『進錢補運』;又有非僧、非道以紅布包頭,名『紅頭司』,多潮人為之,攜一撮米,往占病者,名『占米卦』。」人生病時,常求助於佛教的僧侶、道教的道士,執行「進錢補運」的儀式,或者請不具備僧、道身分的「紅頭司」施行「米卦」,以解除病痛。而且,「紅頭司」多由當時祖籍廣東省潮州縣的人士擔任。

 

1831年(清道光11年)開始編纂的《噶瑪蘭廳志》,在卷五〈風俗〉記錄一段話:「俗尚巫,疾病輒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者,以其出於粵客,名『客子師』;以其頭纏紅布,又名『紅頭師』。所居門額各標壇號,實則道家者流也。」謝世維等學者認為非僧、非道的「紅頭司(師)」,即臺灣方志所謂的「客仔(子)師」、「潮州師」。


李豐楙指出,客仔師早期在諸羅地區(今嘉義),專行收驚、祭解、補運,與驅邪除煞有關的儀式;往北到彰化、臺中一帶客屬地區,兼行三獻、醮科等吉事,不擔任喪葬的拔度齋法;臺北地區林厝派的原籍既操客家語,主要專行醮科,劉厝派原為閩南籍,專行法事,在區域內相互交流而稱為道法二門,主要分布於臺北市、新北市,聯及桃園、新竹市及苗栗部分客家地區,東北則及基隆、宜蘭等地。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生年月日/時期
年代不明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台灣中醫藥醫療文化保存推廣計劃執行團隊
資料來源
全國宗教資訊網「道教」詞條(李豐楙撰寫)、「驅邪」詞條(謝世維撰寫)
性別
參考資料
1.紅頭司公的照片,取自網站: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412,並已取得圖片使用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