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鸞」,又稱為「扶乩」或「扶箕」,最早的文字記載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有。直到宋代,收載頗多神怪故事的筆記小說─《夷堅志》中,有大量的扶乩行為被紀錄下來;而參與這種活動的對象,也從一般社會底層的民眾,延伸到了知識份子的生活圈。
有別於現在知識教育的普及,過去不要說讀過書或受過教育,就連基本的識字率都不高。在整個扶鸞儀式中,除了需要辨識神明透過「乩筆」所示意的文字之外,還需要將「神意」給書寫紀錄下來,宣講給信眾聽,這些是知識份子才能勝任的工作。所以,扶鸞除了傳達神意之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化」,也就是讀書人透過向民眾宣講神示的機會,進而達到淨化人心、教育社會的目地。
過去,大多是由儒生在做這項工作,所以鸞堂也被稱作「儒教」。從圖中的鸞文可以觀察到,詩文的教育內容,除了文學素養的基本教育之外(文句、平仄),更重要的是傳達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正道」。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