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扶鸞鸞文

扶鸞鸞文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扶鸞」,又稱為「扶乩」或「扶箕」,最早的文字記載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有。直到宋代,收載頗多神怪故事的筆記小說─《夷堅志》中,有大量的扶乩行為被紀錄下來;而參與這種活動的對象,也從一般社會底層的民眾,延伸到了知識份子的生活圈。


有別於現在知識教育的普及,過去不要說讀過書或受過教育,就連基本的識字率都不高。在整個扶鸞儀式中,除了需要辨識神明透過「乩筆」所示意的文字之外,還需要將「神意」給書寫紀錄下來,宣講給信眾聽,這些是知識份子才能勝任的工作。所以,扶鸞除了傳達神意之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化」,也就是讀書人透過向民眾宣講神示的機會,進而達到淨化人心、教育社會的目地。


過去,大多是由儒生在做這項工作,所以鸞堂也被稱作「儒教」。從圖中的鸞文可以觀察到,詩文的教育內容,除了文學素養的基本教育之外(文句、平仄),更重要的是傳達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正道」。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扶鸞鸞文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508625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