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龜甲笠

龜甲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龜殼(大埔腔客語:pug^ kog^是臺中東勢客家話,閩南語為龜殼笠,華語稱龜甲笠,龜殼以竹篾編織製成,是早期稻田耘草(搜草)用來遮雨的農具,因其造型像烏龜的龜殼(龜甲),故名龜殼。

龜殼的製作大致可分為4層,外層及裡層皆以竹篾採六角孔編編製,第2層為防水層,使用棕櫚葉的纖維舖層,棕毛是棕櫚樹葉的纖維,質地堅韌且防水,第3層為竹葉層,亦具防水效用;龜殼在背脊至臀部以竹篾編製成四個突起的稜角,以因應跪地用雙手挲草的姿勢,可緩和背脊因受壓迫而造成的痠痛,在龜殼邊緣以向外下垂方式編製,使得雨水可順勢流下。


往昔農夫進行農務時,平日下田時頭戴笠嫲(斗笠)遮陽,若遇下雨穿上蓑衣(棕蓑),考量穿著簑衣會致行動不便,不易彎腰插秧、跪地搜草等農務操作,為讓四肢靈活操作,故而研製此款如同龜殼般的背式雨具;竹編龜殼後為塑膠雨具所取代,成了懷舊的老農具之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龜甲笠 / 撰寫者:顧志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0798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別名
龜殼、龜殼笠
撰寫者
顧志莉
貢獻者
文物提供者
張江睦珠

照片提供者
林建緜
創作者
數位物件創作者:林建緜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0/07/04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尺寸
82公分×100公分×32公分
材質
竹、棕櫚葉纖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