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斗笠

斗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笠嫲(大埔腔客語:lib^ maˇ的華語為斗笠,閩南語稱笠仔,斗笠是一種以竹篾編製而成的帽子,是早期用來遮陽避雨的用具,斗笠由笠胎、笠面等構件所組成,笠胎是指斗笠的骨架,東勢編製的笠胎通常取用烏葉竹材,笠面則以桂竹筍籜編製


東勢石城曾經是臺灣斗笠的重要產地,早期初嫁石城地區的人媳,最先得向婆婆學習斗笠的編製技法,在學習編製之前,最常被喚做的事是前往竹林撿拾筍籜,通常只有在砍伐後新長出的竹筍園中才能找到筍籜,早年交通不便,石城婦女常成群結隊徒步前往石岡仙塘坪、新社崑山、和平雪山坑、苗栗卓蘭等山區的桂竹林中撿拾筍籜,拾回的筍籜經曝曬乾燥後,再將一片片的筍籜反捲紮成一捆,放入大甕或大木箱內以硫磺煙燻,密封4~5小時後再取出,如此筍籜葉片就會變白變好看,適合用來製作斗笠。


斗笠在往昔農業社會時期的使用率很高,無論是上山伐材或下田耕作都會使用斗笠來遮陽避雨,婦女為了防曬,還會在斗笠的外頭綁上一條大花布巾,以阻隔太陽光的直曬;現今因斗笠的市場需求銳減,加上來自中國或東南亞廉價竹製品的市場競價,導致東勢傳統竹編產業凋零式微,往日整條石城街婦女群聚一起做斗笠的景象已不復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斗笠 / 撰寫者:顧志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0475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臺中市大甲河聚落文化發展協會
別名
笠嫲、瓜笠仔
撰寫者
顧志莉
貢獻者
工藝品創作者
江阿本
創作者
數位物件創作者:林建緜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0/07/01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尺寸
(直徑)43公分×28公分
材質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