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即當時以台灣神社為主題製作而成的「鳥瞰圖」。前景可見偌大的明治橋與基隆河,自此進入台灣神社神聖宗教場域,由下而上分為三個區段,區段之間皆設有鳥居,兩旁繪有石燈籠、守護狛犬等細節。神社本殿位於劍潭山最高處,周邊環境清幽、植物花木圍繞,完整呈現日治時期國家級神社的宏偉結構與神域空間的象徵性。
台灣神社可謂日治時期具有「政教合一」象徵意義之特殊建築,於1901年完工,主祀者為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1945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將神社拆除,原址改建為「台灣大飯店」(今圓山大飯店)。
吉田初三郎(1884-1955),早年學畫於東京白馬會,其後進入關西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繪畫,是活躍於日本大正至昭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鳥瞰圖繪師」。「鳥瞰圖」主要是以鳥瞰視角來描繪全景風景的製作圖式,宛若現在的空拍影像技術,具備一定的技術難度,大多被運用在新聞媒體播報、交通管理與觀光事業等領域。
大正至昭和時期,在逐漸興盛的觀光風潮引領之下,不僅日本本土繪製「鳥瞰圖」的需求大增,甚至如殖民地台灣、中國遼寧等地的政府與民間單位,皆曾向吉田初三郎提出「鳥瞰圖」的製作委託,一時蔚為時興行業。1935年,吉田為配合台灣總督府舉辦「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之活動,受總督府鐵道部委託,來台繪製系列性的台灣「鳥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