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堅持古法焙製膨風茶的劉慶鈞先生和他的焙茶間。
北埔劉家龍茶園的接班人劉慶鈞先生,以目前僅存炭火焙籠焙茶的工藝,製作出傳統風味的炭焙膨風茶。膨風茶的製程繁瑣,製茶時常常只能睡二到三個小時,並且主要的產季為夏季,高溫悶濕的狀況下,使得製茶過程更加辛苦。劉慶鈞先生認為做茶需要耐心,不能性子太急,發酵程度要夠高,才能使茶轉為甘甜又耐泡,而對於膨風茶而言,茶菁就是要看起來醜,才是天然質量好的,且參差不齊的茶菁更能提供不同的風味,可豐富整個茶的滋味。
製完茶後,通常須花費二到三天焙茶,據劉慶鈞先生口述,由於目前環境汙染高,梅雨季時下的雨多為酸雨,使得現今焙茶時整間焙茶室容易充斥著濃濃的酸味,須以低溫長時間焙茶,直到酸氣轉為甘甜後即成為品質優良的炭焙膨風茶。
劉慶鈞先生說,製茶最難的地方在於堅持初衷,人一旦偷懶之後就會使傳統流失,由於科技的進步反而使得師父的傳統手路難以傳承,而傳統師傅的手路則不能以現代制式化製程複製,因此製茶的傳承充滿著困難及考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